第458章 黎明前的黑暗
朴学圣使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58章 黎明前的黑暗,朱由校:向天再借三百年,朴学圣使,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天启二十四年(1644年)二月,南京城笼罩在一片哀伤之中,夏国公熊廷弼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五岁岁。这位战功赫赫的文臣,一生为国家鞠躬尽瘁,却在此时离世人而去。
四月,远在越南的河内,高阳侯孙承宗也因病辞世于任上。他曾是大明帝国的重要支柱,为国家的边疆稳定立下汗马功劳。
五月,南京城内再次传来噩耗,海军都督府左都督、镇南伯李旦也不幸病逝。
朱由校接连收到这些报丧的奏折,心情愈发沉重。他静静地坐在龙椅上,脑海中不断浮现出那些已经逝去的老面孔。
叶向高,那位曾经辅佐他的重臣,以其睿智和果敢为国家出谋划策,正是因为他,朱由校才能彻底扳倒东林党;史继偕,以其清正廉洁深受百姓爱戴;徐光启,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是他陪着朱由校一步一步的将大明这个内陆大国改造成了威名远扬的超级帝国;顾秉谦,虽有过一些争议,但也曾为国家效力;来道宗,忠心耿耿,为朝廷尽心尽力;袁可立,刚正不阿,敢于直言进谏;杨涟,直臣、谏臣,是大明王朝的魏征;何熊祥,以其才华和能力为国家增光添彩。
如今,这些面孔中又加入了熊廷弼、孙承宗、李旦等人。朱由校心中的惆怅难以言表,这些人都是他的肱股之臣,他们的离去对大明帝国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损失。
然而,时间并不会因为任何人的逝去而停下脚步。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尽管如今的大明帝国疾病缠身,但也有新的力量在崛起。那些年轻的官员们,正像枝头上的新芽一样,茁壮成长,为国家带来新的希望。
朱由校看着窗外的阳光,心中稍稍宽慰。虽然他已步入中年,但看到国家的未来仍有希望,他感到十分欣慰。
将熊廷弼和孙承宗的雕像搬入功臣阁,并将他们分列在第24和25位之后,朱由校转身离开了阁内。他还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完,还没到追忆往事的时候。
......
原本发生于1643年的鼠疫,因为朱由校和皇家医学院的提前介入,彻底被按死在了山西、陕西两省。所以并没有传播到其他地方,造成更大的人员死亡情况。
到了天启二十四年(1644年)大明帝国反而像是过了一道坎似的,各省汇报受灾情况相较于往年少了不少。
朱由校知道,只要挨过今年,华夏大地将会迎来一波复苏期。
今年便像是黎明前的黑暗。
过了年,皇长子(不算去世的两位)定王朱慈炅20岁、皇次子永王朱慈煜19岁,皇太子朱慈炜19岁,皇四子随王朱慈炫18岁,已经到了群臣忍耐的极限。
没错,这几位皇子都到了大婚的年纪了。身为父亲,朱由校已经硬生生的推迟了五年之久,在拖下去,别说群臣和后宫嫔妃们不肯,恐怕连这些儿子都要造反了。
那些亲王叔叔、勋贵家庭,那个男丁到这个岁数不是妻妾成群,子嗣都会打酱油了。
作为皇子,居然连个亲都没有定,这也太说不过去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