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留居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9章 劫袁风云:忠义的抉择,汉水东流,陈留居士,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谁料,部分粮食最终流入后金手中。
朝堂上,一些与袁崇焕有隙的大臣趁机煽风点火,向崇祯皇帝哭诉这是袁崇焕故意资敌。
崇祯皇帝本就生性多疑,经此一遭,对袁崇焕的怒火愈发旺盛,认定他欺君罔上。
其三,以谋款则斩帅。
毛文龙在辽东拥兵自重,其军事行动常常不听从朝廷调遣,且在地方横征暴敛,引起诸多不满。
袁崇焕为了整顿辽东军务,在未获皇帝批准的情况下,以尚方宝剑斩杀了毛文龙。
此消息传回朝堂,犹如一颗重磅炸弹。
部分大臣认为袁崇焕此举严重越权,破坏了朝廷的权力平衡。
更有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向崇祯皇帝进谗言,称袁崇焕这是为了讨好后金,故意为清兵扫除障碍。
崇祯皇帝对权力极为看重,此事让他觉得袁崇焕目中无人,对其信任降至冰点。
其四,纵敌长驱、顿兵不战。
皇太极率领清兵绕过山海关直扑京城,袁崇焕带兵回京救援。
但在行军途中,他对清兵采取了避战策略。
朝堂上,大臣们对此议论纷纷,指责声不绝于耳。
有人说袁崇焕畏敌如虎,有人说他别有用心。
崇祯皇帝在宫中焦急等待着袁崇焕的捷报,却迟迟未等到,心中的猜忌如同野草般疯狂生长。
袁崇焕又未能及时向皇帝解释自己的战略意图,这使得崇祯皇帝对他的忠诚产生了极大怀疑,认为他故意放纵清兵,罪不可恕。
其五,援兵四集,尽行遣散。
清兵兵临北京城下,明朝各路勤王部队纷纷赶来支援,且都归袁崇焕指挥。
可他却做出了令人匪夷所思的举动,将这些援兵随意分散,甚至直接赶走。
这一行为在朝堂上引发了轩然大波。
大臣们纷纷上书弹劾袁崇焕,称他这是自毁长城。
崇祯皇帝看到一封封弹劾奏章,心中大怒,认定袁崇焕严重失职,行为可疑,有叛乱嫌疑,对他彻底失望。
其六,至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
清兵兵临城下之际,袁崇焕的军中竟带着与后金议和的喇嘛,而且还提出让部队进入北京城休整的要求。
这一要求犹如一道晴天霹雳,震惊了整个朝堂。
崇祯皇帝本就对后金极为忌惮,袁崇焕此举,让他觉得自己的安全受到了极大威胁。
一些大臣趁机添油加醋,说袁崇焕与后金勾结,意图里应外合。
崇祯皇帝对袁崇焕的怀疑达到了顶点,认定他居心不良,罪大恶极。
一代名将,即将落幕。
命运的齿轮冷酷无情地转动着,发出令人心碎的嘎吱声。
此时,师父吴伟业已在朝为官,且被崇祯皇帝任命为监斩袁崇焕之人。
听闻此消息,我只觉心头仿若被一座大山狠狠压下,沉甸甸的,几乎喘不过气来,仿佛整个世界都在瞬间崩塌。
我心中叫苦不迭。
若师父吴伟业插手此事,凭他那绝世武功和在朝中的尊崇地位,想要劫法场救出袁督师,简直比登天还难。
这一任命,无疑是崇祯皇帝对袁督师恨意的极致体现,也是对我们营救计划的致命一击,犹如一把锋利的匕首,直直刺进了我们的心脏。
我呆立当场,脑海中一片混乱。
无数念头像脱缰的野马般横冲直撞。
回想起与师父往昔的点点滴滴,他向来刚正不阿,对朝廷的旨意更是坚决奉行,犹如忠诚的卫士守护着朝廷的权威。
如今站在这般对立的立场上,我们之间的矛盾已然不可调和。
一场激烈冲突似乎一触即发,空气仿佛都凝固了,弥漫着紧张与绝望的气息。
可袁督师蒙冤受屈,他是国家的脊梁,是正义的象征。
我又怎能轻易放弃?
我在心中不停思索,试图寻觅一丝转机,哪怕仅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我也要拼尽全力去尝试,哪怕粉身碎骨,也绝不退缩!
此前,祖大寿与袁督师在军中时常秘密商议。
我便有所察觉他们似在谋划应对危机之策。
如今赵毅带来一个头戴斗笠、面容被遮得严严实实的人。
那人缓缓取下斗笠。
我不禁瞪大眼睛,差点忍不住惊呼出声:“袁督师!”
这一声呼喊,饱含着惊喜与难以置信,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曙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