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上春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5章 革命激荡,重生成为末代皇帝,秦淮上春山,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因新政所开销的金额巨大,摄政王为了新政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仅1910年中央财政赤字已达1.6亿两白银。以摄像王为首的部分官员为筹集款项推出以铁路国有化政策,可将各省商办铁路收归中央,通过抵押路权向列强借款,缓解财政危机。摄政王载沣推行铁路国有化政策并引发了保路运动的高潮。

此前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早在1909年就与清廷签订《湖广铁路借款合同》,载沣政府需履行条约以获取600万英镑贷款,用于偿还旧债和支持新政。

晚清地方督抚通过掌控厘金、练兵等逐渐坐大,载沣试图通过铁路国有化收回地方经济命脉,强化中央权威削弱地方督抚权力。例如,四川总督赵尔丰在铁路问题上与中央的矛盾已显权力博弈本质。

各省铁路公司多由绅商掌控,存在严重贪腐(如川汉铁路公司账册亏空200余万两),且建设进度迟缓(粤汉铁路商办十年仅修200余里),因此为中央收归提供了口实。

邮传部尚书盛宣怀规定:湘、鄂两省路股按本利全还,粤省路股发六成现金,川省路股仅换发国家保利股票,且不承认其已用之款(约700万两)。这种差别对待引发四川民众强烈不满。由此引发的四川保路运动尤为激烈。载沣派端方率湖北新军入川镇压,导致武昌防务空虚;赵尔丰在成都逮捕保路同志会领袖,制造"成都血案",直接引发全川武装起义,使运动从经济维权演变为政治反抗。并且1911年5月"皇族内阁"的成立,暴露清廷立宪改革的虚伪性,立宪派转向支持革命。保路运动中,立宪派领袖蒲殿俊、罗纶等成为组织者,加速了清廷离心。

1911年(宣统三年)5月8日,清政府成立“皇族内阁”,次日宣布“铁路干线国有”政策,将已经商办的铁路收归“国有”。后任命端方出任督办粤汉川铁路大臣,命令湖南、四川两省停收租股,并让邮传部大臣盛宣怀与英法美德四国银行团签订“粤汉川汉铁路借款合同”,出卖粤汉、川汉铁路修筑权及继续投资的优先权。此举彻底激起湘鄂川粤人民的反对。5月14日,长沙各界群众集会,坚持铁路“完全商办”,随后铁路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全省拒交租税。同时湖北商民奋起抗争,广东铁路股东反对清政府强占“粤路”,坚持“商办”,并拒用官发纸币,挤兑现银。6月成立四川保路同志会,以四川省咨议局议长蒲殿俊、副议长罗纶担任正副会长,号召全川群众起来“破约保路”,随后各地保路同志会纷纷成立,参加者达数十万人。8月成都全城罢市,后逐渐发展成全省抗粮抗捐,甚至向武装暴动发展,引起了清政府的恐慌。9月7日,四川总督赵尔丰诱捕保路同志会的蒲殿俊、罗纶等人,封闭铁路公司,开枪射杀请愿群众,并于次日,清政府下令解散保路同志会。同盟会员龙鸣剑等人趁机组织“同志军”发动武装起义,后各路起义军包围成都,清政府便调集云贵湘鄂等省军队入川作战。9月25日,同盟会王天杰等人宣布荣县独立,成立革命政权,建立反清根据地,四川各地相继响应,很快便形成了全川人民的反清大起义。

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大规模反清起义,对全国各地产生巨大震动,鼓舞了革命派的信心,加速了革命形势的发展,因湖北兵力空虚,直接导致辛亥革命的爆发。孙中山认为,如果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武昌起义便会推迟一年半载。

继湖南、湖北、广东三省群众展开保路斗争,四川保路运动也迅速兴起,但态度比较温和。5月11日,川汉铁路公司主席董事彭芬同咨议局议长蒲殿俊等人商议后,决定于成都召开股东临时大会,主张清政府将商办公司历年的用款和开工费用等一律承认,同时偿还六成现金,搭用四成股票,并将宜昌所存七百余万两现金等款项,均由特别股东大会自行办理。5月16日,川汉铁路总公司致电邮传部,要求清政府维持川汉铁路商办,护理四川总督王人文也电请内阁代奏暂缓接收川路,但遭到清政府申斥。6月1日,邮传部尚书盛宣怀等人致电护理四川总督王人文,宣布所有公司股票,一律更换为国家铁路股票,于是在6月16日,川汉铁路公司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成立全省保路同志会,采用激进手段进行斗争。

载沣的铁路国有化政策,本欲挽救财政、强化集权,却因决策短视、执行残暴,将绅商、民众甚至立宪派推向对立面。保路运动不仅直接导致武昌起义爆发,更揭示了晚清政府在现代化转型中,既无法平衡各方利益,又丧失改革主导权的致命缺陷。这一事件标志着清廷试图通过"新政"自救的彻底失败,成为辛亥革命的预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无限之我只是一个普通人

阿鹿帝古

黑月光泄露心声后,所有人都慌了

以介景福

拼夕夕:一个手机壳你卖三百万?

举两个栗子

地府来的疯批师妹,带宗门狂上天

姜啊姜姜

直播判案:我是个地狱判官

我爱张张张

重生保姆四十岁,豪门大佬宠上天

双囍P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