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上春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5章 革命激荡,重生成为末代皇帝,秦淮上春山,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华夏大地风雨飘摇,救亡图存的呐喊震彻山河。大清众多对国家命运深切忧虑的知识分子,坚信君主立宪乃拯救中国的良方,也因此全身心投入到宪政会议的筹备与推进之中。探寻救国之路。
自甲午战败,列强环伺,瓜分狂潮涌起,许多受孔孟之道,三纲五常教导的传统士绅阶级便意识到,中国若想摆脱积贫积弱的困境,必须进行深刻变革。封建专制体制已然成为束缚国家发展的桎梏,而西方列强与近邻日本因立宪而走向富强的实例,这些首先变化思想的士绅官员看到了希望之光。只有建立君主立宪政体,限制君权,赋予民众一定权利,激发社会活力,中国方能在近代化浪潮中迎头赶上。
清政府于1908年8月宣布预备立宪以来,有所理想推动立宪政体的各省学子,士绅,官员毫不犹豫地投身其中。在会议前期策划阶段,各省设立谘议局和筹建资政院并在其中联络志同道合之士。在各界精英之间,与梁启超等主张立宪的同仁书信往来、面谈商讨,共同分析局势,凝聚立宪共识。同时,积极争取各方支持,无论是开明士绅,还是部分倾向改革的朝廷官员,都是他们争取的对象。向他们阐述立宪的紧迫性与可行性,以详实的资料和恳切的言辞,打动他们加入立宪阵营并切实推动立宪进程。
会议地点选在一处幽静却交通便利之所,既能保证讨论不受干扰,又方便各方人士汇聚。会场布置简洁庄重,摆放着整齐的桌椅,四周悬挂着写有立宪标语的横幅,营造出严肃而热烈的氛围。会议期间,讨论异常激烈。代表们围绕立宪的具体步骤、君权与民权的界限、国会的组成与职能等关键问题各抒己见。有人担忧过快推进立宪会引发社会动荡,也有人主张彻底削弱君权,建立完全效仿西方的议会制。有的人则在发言中强调,中国国情特殊,不能盲目照搬西方模式,需在保留君主权威的基础上,逐步引入民主机制。通过设立国会,让民众代表参与政治决策,监督政府施政,同时赋予君主一定的行政权,以维持国家稳定。
为了使会议成果更具可行性,能人志士分组进行草案起草工作。在宪法大纲部分的起草上,参考日本、德国等国宪法,结合中国实际,字斟句酌,力求条款既能保障民权,又不冲击君主地位。每一条款都经过反复讨论修改,与其他小组不断沟通协调,确保整个草案逻辑严密、体系完整。会议持续数日,最终达成一系列共识,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宪政方案。
虽然此次宪政会议因种种原因未能立刻改变中国的命运,但他们是为救国所做的不懈努力的见证。他们坚信,只要坚持立宪的道路,不断推动政治改革,中国终能实现富强,在世界民族之林站稳脚跟 。但我却知道这不过是清廷的自救之计。清廷在内忧外患下,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包括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革命思潮兴起(如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以及地方督抚势力坐大。同时,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实现富强,立宪成为许多知识分子和官僚的改革诉求。
为了自救清廷推行预备立宪的核心动机是维护统治,试图通过制度改良缓解社会矛盾,避免被革命推翻。摄政王载沣作为实际掌权者,希望通过有限的权力下放(如设立资政院、谘议局)和宪法框架,将权力集中于满族贵族手中,尤其是皇室。
但是预备立宪计划长达9年(1906-1915),进程缓慢。1911年成立的“皇族内阁”中,13名大臣有7名来自满族,且多为皇室成员,引发立宪派强烈不满,暴露了清廷对权力的垄断。虽然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但皇权仍至高无上,民众权利有限。改革未触及土地问题、官僚腐败等根本矛盾,反而因增设新税激化社会矛盾。摄政王载沣排挤汉族官僚(如罢免袁世凯),强化满族特权,加剧了满汉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分裂。清廷对权力的紧握和对民众参与的压制,使得许多人认为朝廷其缺乏诚意进一步失去民心。载沣作为摄政王,既面临挽救危局的压力,也受限于满族保守势力。他的决策既有妥协(如同意立宪),也有强硬(如排斥汉族官僚)
皇族内阁,1911年5月(宣统三年),清廷在革命的浪潮中试图通过立宪改革挽救统治,宣布成立“责任内阁”,史称“皇族内阁”。内阁13名成员中,满族占9人(其中7人为皇族),汉族仅4人。庆亲王奕匡任总理大臣,实际权力仍集中在满洲皇族手中。这暴露了清廷“假立宪、真集权”的本质,激化了汉人官僚和民众的不满,加速了革命的爆发。
与此同时摄政王载沣领导的大清王朝面对着财政困境与外债压力以及中央朝廷和各省地方的权力矛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