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三章 预防
十四桥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百七十三章 预防,大明:七岁熊孩子,老朱求我登基,十四桥,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预防
三日后,应天城外的粮仓工地上,新到的监察御史李衡正蹲在地上,用手指抠着刚砌好的墙缝。</p>
这位前翰林院编修,还带着几分书卷气,却已经学得像模像样,先看砖石标号,再查工匠印记,最后核对账目上的用料数量。</p>
“李御史,这是本地知县送来的茶水。”一个穿着绸缎长衫的中年人笑眯眯地走过来,手里端着个精致的茶盘。</p>
他是负责监工的县丞王启年,脸上堆着谄媚的笑容。</p>
李衡头也没抬:“王县丞还是先去核对石料清单吧,刚才我发现三号仓的青砖少了二十块。”</p>
他的声音平静无波,眼睛却紧紧盯着墙缝里的砂浆,那砂浆看起来有些松散,不像是按规定比例调制的。</p>
王启年的笑容僵在脸上,讪讪地退到一旁。</p>
他没想到这个年轻御史如此较真,原本还想塞个红包糊弄过去。</p>
傍晚收工时,李衡在工棚里核对账目,忽然听到外面传来争执声。</p>
出去一看,是几个搬运石料的民夫围着工头理论。</p>
“说好的工钱怎么少了一半?”一个皮肤黝黑的民夫攥着拳头,脸上满是愤怒。</p>
工头梗着脖子喊道:“少废话,能有活干就不错了!”</p>
李衡上前一步:“把工钱账簿拿来。”</p>
他接过账簿翻看,发现上面的民夫人数比实际少了十几个。</p>
“这些人是谁?”他指着空着的名额问道。</p>
工头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王启年闻讯赶来,连忙打圆场:“是记账的笔误,明天就补上。”</p>
李衡却冷笑一声:“现在就补。另外,把这半个月的石料出入库记录都拿来,我要重新核对。”</p>
他心里清楚,这很可能是王启年在虚报人数克扣工钱,说不定还和石料短缺有关。</p>
当晚,李衡在监察日志上详细记录了发现的问题,又画下了青砖的印记。</p>
他决定明天一早去石料场核查,看看那些短缺的青砖到底去了哪里。</p>
与此同时,应天府的粮市上,陈记粮行的掌柜正焦虑地踱步。</p>
新米丰收的消息传来后,粮价一天比一天低,再这样下去,他囤积的陈米就要砸在手里了。</p>
“掌柜的,要不咱们也跟着降价?”账房先生小心翼翼地提议。</p>
陈掌柜狠狠瞪了他一眼:“降价?那咱们之前的本钱都要赔进去!我就不信官府能一直不管,等粮价跌到谷底,咱们再大量收购,到时候……”</p>
他的话没说完,但眼里的贪婪已经暴露无遗。</p>
就在这时,几个穿着官服的人走进粮行,为首的正是户部主事。</p>
“陈掌柜,奉皇孙殿下令,官府要收购余粮,上等米每斗二百五十文,比市价高十文。”主事拿出公文递给陈掌柜。</p>
陈掌柜愣住了,他没想到官府会以这么高的价格收粮。</p>
“这……这是真的?”他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p>
主事点点头:“三天后开仓收粮,你要是有粮就准备好,过了这村可就没这店了。”</p>
消息传开,粮市上一片哗然。</p>
其他粮商纷纷议论,有的想趁机把粮食卖给官府,有的却还想观望。</p>
三天后,收粮点前排起了长队。</p>
陈掌柜拉着几车新米赶来,看到收粮的官吏正在仔细检查粮食质量,旁边还有御史监督过秤,心里的最后一丝侥幸也消失了。</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