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 争议不断
十四桥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百二十一章 争议不断,大明:七岁熊孩子,老朱求我登基,十四桥,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争议不断
皇孙殿下听闻后,决定临时更改科考题目。</p>
增加一道关于如何应对此次边疆危机的题目,以考验考生们的临场应变能力和军事才能。</p>
主考官宣布这一消息后,考场内再次陷入了一片哗然。</p>
许多考生面露难色,冷汗直冒,完全没有了之前的镇定。</p>
而韩山四人则对视一眼,眼中闪过一丝兴奋。</p>
这段时间他们对兵法策论的深入研究,此刻终于有了用武之地。</p>
韩山迅速调整状态,开始思考应对之策。</p>
结合之前对边疆地形的了解,以及与兄弟们模拟的各种战术,提出了先稳固防线,再派出精锐部队进行奇袭的策略。</p>
王宇也不甘示弱,从后勤保障和舆论宣传的角度,阐述了如何为前线作战提供支持。</p>
李明浩则着重分析了如何利用外交手段,联合周边部落共同抵御敌军。</p>
韩水更是将自己在沙盘推演中的经验运用到答题中,详细地规划了作战的具体步骤和人员调配。</p>
随着考试时间的结束,考生们纷纷交上考卷。</p>
走出考场的那一刻,韩山四人相视一笑,他们知道,自己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无论结果如何,都不会留下遗憾。</p>
而此时的京城,因为这场突如其来的题目更改,再次陷入了热议之中,大家都在猜测,究竟谁能够在这场充满变数的科考中脱颖而出。</p>
朱雄英站在文华殿的高台之上,目光冷峻地扫视着台下群情激奋的大儒们。</p>
这场因科考内容引发的争论,已然到了白热化的程度。</p>
一向以刚正不阿著称的鸿儒钱穆,气得满脸通红,他手中的书卷被攥得紧紧的,指关节都泛出了白色。</p>
钱穆的声音带着几分颤抖:“皇孙殿下!科举取士,当以传承圣人之道、弘扬正统经学为要。”</p>
“如今您却引入这些乱七八糟的兵法、时务之题,简直是离经叛道!”</p>
“这是要将我大明的学术正统引向何方?”</p>
他言辞激烈,眼中满是愤怒与失望,仿佛朱雄英犯下了不可饶恕的大错。</p>
朱雄英微微眯起眼睛,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怒火,但很快又恢复了镇定。</p>
他向前走了两步,朗声道:“钱先生,您口口声声说我离经叛道,可您是否想过,如今的大明,边疆烽火不断,北方的蒙古部落屡屡犯境,百姓流离失所;”</p>
“内地灾荒频发,饿殍遍野,民生艰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的是能安邦定国、救百姓于水火的人才,而不是那些只会死记硬背圣人之言,却对现实困境束手无策的腐儒!”他的声音掷地有声,在空旷的文华殿内久久回荡。</p>
这时,礼部侍郎孙德厚站了出来,他微微躬身,语气却带着几分强硬:“殿下,即便如您所说,国家面临困境,但也不能因此就破坏科举的传统。”</p>
“科举是天下士子的晋身之阶,是国家的根本制度。您如此轻易地更改科考内容,让天下士子如何适从?恐怕会引发士林动荡,影响国家的稳定啊!”他身后的一群大儒纷纷点头,显然对他的话深表赞同。</p>
朱雄英冷笑一声,说道:“孙侍郎,你只知维护科举的表面形式,却不顾国家的实际需求。”</p>
“若科举不能为国家选拔出有用之才,那这科举制度还有何意义?”</p>
“至于士林动荡,本殿下倒要问问,那些真正有才华、有抱负的士子,会因为科考内容的合理改变而心生不满吗?”</p>
“还是说,你们担心的,只是那些习惯了走老路、靠死记硬背谋取功名的人失去了优势?”他的目光如炬,直直地看向孙德厚,让孙德厚不禁有些心虚,低下了头。</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