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自我反省
十四桥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百一十三章 自我反省,大明:七岁熊孩子,老朱求我登基,十四桥,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自我反省
科举改革已成定局,消息很快便在应天城内传开,更是以飞快的速度向其它城池传了过去。</p>
只是现在大明境内所谓的学子们,依旧以读书为主,现在让他们弃笔从戎,根本就不现实。</p>
加上朱雄英势必要将后世的产物搬到大明来,那么所谓的格物苑必然要在大明问世。</p>
好在朱雄英当初在校园的时候,还算努力。</p>
即便与学霸不挂钩,却也与学渣无缘。</p>
基础的物理与几何他还是记忆犹新的。</p>
所以他打算在大明境内挑选出来一批士子出来做个实验。</p>
首选的目标就是那些屡次科考最终落榜的学子们。</p>
因为屡战屡败的情况下,依旧没有打消这类人的积极性,所以这类人的心性很不错。</p>
以往,普通人想要摆脱底层的生活,唯有努力攻读,最后走上仕途这条路。</p>
但现在,朱雄英打算为那些坚持努力的人开辟出来一条新道路,那就是格物苑!</p>
他坚信地大物博的大明,绝对不会缺少人才。</p>
后世人对古代人的评价,始终都是“迂腐”、“守旧”。</p>
所以他不止一次在朱元璋的面前提议,一定要打破传统,勇于创新才行。</p>
如今朱雄英也只是有了一个初步的想法而已,并不打算立刻就实施,至少也要等到科举之后才行。</p>
……</p>
另一边,</p>
大明的商税改革完毕后,第一个月的税赋已经收上来了。</p>
此事不单单是陛下在关注,就连整个朝堂上的文武百官们也在关注此事。</p>
当然,其中也不乏打算看皇孙笑话的官员。</p>
甚至整个大明境内的商人们,也在关注此事,毕竟,谁都不愿意将自己辛苦赚来的银子,拱手送给他人。</p>
谁都清楚万事开头难这个道理。</p>
这第一个月的税收代表着什么,往大了说,可是关系到整个大明的未来走向。</p>
各地成立税务院与监察院,加上各地官员考成法的约束。</p>
再加上朝廷对江南之地的铁血手段,余威未散。</p>
以往三十税一都不愿缴纳的商人们,如今却异常配合,支持朝廷的工作。</p>
有配合的,自然就会有不愿意配合的。</p>
而那些不配合的商人们,全部被拽出来当做了典型,用来杀鸡儆猴。</p>
户部尚书杨思义,难得清闲下来。</p>
好不容易抽个空,为自己整了杯好茶,聆听着下属们不断拨打算盘的敲击声,无比的惬意。</p>
毕竟算盘每响一次,就代表着有银子进账了。</p>
只要有银子,他这个户部尚书在朝堂上才会有底气。</p>
负责统计的书吏,神色异常亢奋。</p>
自从他来此任职后,还从未见过这么多银子。</p>
直到记录完最后一笔账后,书吏这才捧着账册来到杨思义的面前。</p>
杨思义急忙将手中的茶盏放下,询问道:“都统计完了?”</p>
连续统计了好几天,可想而知他此时的心情如何。</p>
即便是再劳累,但听着算盘的敲击声,依旧是无比的悦耳。</p>
书吏磕磕巴巴的开口道:“大人……都……都……统计……完了……”</p>
属下如此德行让杨思义很是不满,训斥道:“瞧瞧你这幅没出息的样子,到底有多少?”</p>
书吏使劲吞咽了几口口水后,再次说道:“共计……共……三千五百万又七十八万六千四百七十五两银子!”</p>
杨思义端起茶盏滋溜着茶水,在心底重复下属汇报的数字。</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