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光复安南
朴学圣使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56章 光复安南,朱由校:向天再借三百年,朴学圣使,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对此,朱由校只能翻了翻白眼,气的说不出话来。
要论对安南的熟悉程度,即便是二百年前的郑和都未必有他熟悉。后世的越南可是一个矿产大国,不说稀土(现在也没卵用)光说那露天的煤矿,极易开采的铁矿,以及石灰石资源,都是目前明朝发展工业急需的资源。
最最让朱由校垂涎欲滴的便是那里的占城稻。这些年天灾不断,南方种植占城稻的耕地面积在逐渐减少。而根据广东、湖南、江苏等地上报的情况来看。占城稻在这三个省份的亩产为,最高的十石,最低的两石。这还要看是否是丰年。
而安南呢?只要将种子撒入田中,无需任何照料,一年两熟,三熟,轻松亩产过十石。以汉人的勤劳,用心去耕种,亩产十五石并非是不可能的事。
还是那句话,有大米吃,谁愿意啃窝窝头和红薯。吃多了血糖飙升,这个时代可没有二甲双胍片。
凭借着自己远超这个时代士人的眼光以及极大的威望,朱由校迅速的压服了百官,使得孙承宗的所请迅速被通过。
只不过,在二十万大军的组成上,朱由校并没如孙承宗所请那般全为明军精锐。毕竟五万近卫师长期待在南方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还是需要尽快抽调回北方的。
孙承宗一边等待着皇帝朱由校的旨意,一边派出数万大军朝着南掌国逼压而去,那里还有颗定时炸弹需要处理。
迫于明军的威压,天启九年十月,藏匿于南掌近八个月的郑梉父子,以及后黎皇帝黎维祺等一行人,被南掌王佟康亲自护送到了升龙城。
孙承宗迅速安排了船只将南掌王护送至北京朝见皇帝,同时将叛逆郑氏家族,以及妄称自己为帝的黎维祺亲眷一并同时押往北京受审。
在成功解决掉最大的不稳定因素之后,孙承宗终于可以全心全意地开启他在安南的执政之路了。他深知,要想让这个地区长治久安,就必须采取一些与以往不同的策略。
经过深思熟虑,孙承宗决定摒弃明初时期在安南实行的强压政策,而是迅速颁布了安民三策。
第一条策略是,从各地归降的土人家族中挑选出有学识的人,将他们分别派遣到不同的地方担任官职。这些安南读书人的任务是与当地的明朝驻军密切合作,迅速理清户籍和田亩情况,以便尽快恢复生产。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让当地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也能增强土人与明朝政府之间的联系和信任。
第二条策略是,向各地方衙门分发《明典》,确保执政过程中有明确的法律依据。这将有助于规范官员的行为,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同时也让百姓们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然而,最为关键的还是第三条策略。孙承宗决定从心向明朝的安南人中招募青壮,建立一支胁从军,并任命明军队长担任各级连排长。这些土兵将装备安南降军的兵器,并以他们为主力,驻军作为辅助力量,分散到各地去镇压起义军。这条策略看似简单,实则非常毒辣。通过这种方式,孙承宗既能够充分利用当地的人力资源,又能避免明军过度消耗。而且,由于土兵对当地地形和民情更为熟悉,他们在镇压起义军时往往能够事半功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