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最后的挣扎(1)
朴学圣使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63章 最后的挣扎(1),朱由校:向天再借三百年,朴学圣使,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将新军与辽东军进行调换,朱由校也是冒了一定风险的。要知道这新军可是他一手组建,吃的喝的用的全都是朱由校的,他们只认皇帝,可以说完全是朱由校的子弟兵。
这一下子将他们全部调往辽东,朱由校就又成了一个光杆司令,到时候他会不会成为又一个万历皇帝呢?
最终,在朱由校的独断专行之下,调令下达了。装备精良的六个师新军加上两千工匠一共五万人马,迈着整齐的步伐开始了他们在辽东的军事生涯。
随着新军浩浩荡荡地离去,朱由校缓缓收回视线,最终将目光定格在了南、北京军身上。只见他的嘴角微微上扬,勾勒出一抹令人不寒而栗的邪恶微笑。
尽管这些年来,朱由校的关注点大多集中于新军,但对于京军的整编工作,他从未有过丝毫懈怠。伴随着南京陪都地位的撤销,原本驻守南京的数万京军中,除了一万多名负责留守海防的部队之外,其余三万实打实的人马全部被调遣入京,与北京的京军顺利完成了合并。至此,一支规模达十三万之众的强大京军应运而生。
然而,这支看似威风凛凛的京军,实则早已成为了勋贵们手中仅存的王牌力量,更是文官集团最为坚实的后盾和依靠。要问其中缘由,那就不得不追溯到那场惊心动魄的土木堡事变。自那次变故以后,尽管这支京军表面上依旧顶着“京军”的名号,但实际上其控制权已然落入了文官集团之手。
于是,在一个阳光明媚却气氛凝重的早朝上,朱由校抛出了一项提议——他准备将京军依照新军模式进行整编。这一提议犹如一颗重磅炸弹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激起千层浪,引发了文官集团激烈的反对声浪,以及勋贵集团微弱的抗议之声。
这些文官们纷纷站出来,言辞犀利地指责这一计划存在诸多弊端和风险。他们引经据典,列举出种种理由来试图说服朱由校放弃这个想法。说来说去,无非表达的就一个意思,皇帝过多的重视刀兵,非国家之福。
勋贵们则只是表达了一个态度罢了,他们想跟着皇帝喝点汤。毕竟他们也清楚,自己已经不再适合上阵杀敌,但是族中后代们就算再废,总能锻炼出一两个有用之才吧?你皇帝的目光总该往我们身上看一看了。
然而,朱由校并未轻易妥协,他坚信自己的决策对于国家军事力量的提升至关重要。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与僵持,尽管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最终朱由校凭借着皇权的强制力和帝党的强有力支持,使得这项提议得以通过。
可是,这场胜利并没有给朱由校带来太多喜悦,相反,他满心欢喜的心仿佛被一盆冰水浇透,变得哇凉哇凉的。因为他清楚地意识到,即使提议通过了,后续的实施也必将面临重重阻碍。果不其然,接下来的整编工作进展得异常艰难。时间匆匆流逝,转眼已至天启四年正月,整整两个月过去了,京军整编工作仍然停留在纸面上,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推进。
摆在眼前的问题层出不穷:军队的装备严重不齐,有的士兵甚至还拿着破旧不堪的武器;人员年龄层次参差不齐,老弱病残混杂其中,战斗力大打折扣;更为棘手的是,军饷短缺成为了制约整编工作的关键因素。面对如此多的困难,朱由校心急如焚,愤怒之下,他接连摔碎了好几个珍贵的杯子。
已经逐渐习惯每日没事就躲进后宫奶孩子的朱由校,此刻再也坐不住了。形势紧迫,逼得他不得不亲自出马,投身于这看似无望的整编工作之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