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学圣使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31章 加速军工发展(2),朱由校:向天再借三百年,朴学圣使,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自从老卜加劳去世后,他一直是将铸炮厂托付给陆五来运营,自己则投身商业,通过西班牙、大明之间的航线便利,他从事了珠宝、棉布、瓷器、丝绸、钟表、糖、丝线、鱼、茶等外贸。

朱由校很诧异,别看小卜加劳四十不到,生意做的还挺杂,不过让他高兴的是,此人是个不可多得外贸型人才,正好他手上的龙骧商会缺乏一个有世界观的掌舵者。

财大气粗的他立马就花费巨资收购了卜加劳的洋行,并委任其为龙骧商会外贸总掌柜,负责在广州筹建分行,广州十三行的雏形即将提早诞生。

......

军工业想要取得巨大的发展成就,就绝对绕不开冶铁业的高度繁荣与昌盛。

最令朱由校感到震撼不已的事情之一便是大明冶铁业所展现出的强大实力。据相关历史记载所述,早在正德四年的时候,便已有多达十座炼铁炉正式投入到生产之中,其每年所产出的铁量高达四十九万斤之巨;同时还有二十座炒钢炉也在紧锣密鼓地运作着,每年能够炼制出二十一 万斤的熟铁以及六万斤的钢铁。

到嘉靖年间时,仅仅只是广东省一地的铁产量就已经飙升至令人咋舌的两千七百六十四万斤!放眼整个大明王朝,其全年的总产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九千万斤,这个数字在当时的全球范围内所占比例竟然高达三分之一!不仅如此,数量众多的优质生铁还被源源不断地出口到了东南亚各国。

到了朱由校继位时,全国生铁总产量已经突破了嘉靖时期的最高值,达到了惊人的两亿斤,而熟铁和钢铁的产量分别是五千万斤和三千万斤,约等于后世的一万八千吨。

其中正德年间那些坐落于北京周边地区的数十座炼铁炉和炒钢炉,这些炉子每年能够为宫廷供应足足百万斤的生铁、四十万斤的熟铁,和十万斤钢铁。

相较于以往的数据来看,全国范围冶铁业发展迅猛,可以说这得益于明初就施行的铁矿私有化,这也使得计划施行全国盐铁专营政策的朱由校暂时停下了兼并的步伐。

无论是制盐还是炼钢,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便是需要充足且稳定的热能供应,而在朱由校积极倡导并大规模推广蜂窝煤以前,支撑起这些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所需热能的,无一例外均是木材资源。从高高在上的官窑烧制精美绝伦的陶瓷器皿,到寻常百姓家抵御寒冬腊月时那微弱的炉火,无一不是依赖着广大民众不辞辛劳地登山入林去砍伐木材方才得以实现。这种获取能源的方式不仅极度耗费人力与时间,而且所付出的成本也是相当高昂。

然而,随着蜂窝煤的横空出世,犹如一道划破黑暗夜空的闪电,瞬间照亮了明人的视野,并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变革浪潮。人们仿佛突然被唤醒一般,争先恐后地投身于探寻煤矿宝藏的伟大征程之中。先是山西省境内捷报频传,接着陕西省、直隶省、江西省等地也陆续传来令人振奋的好消息——一处又一处规模宏大的煤矿以及储量丰富的铁矿接连不断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一系列激动人心的发现宛如一把神奇的钥匙,成功地为大明王朝蓬勃发展的煤炭行业开启了一扇通往光明未来的希望之窗。

需知,从古至今,采矿业始终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一座煤矿的规模越是庞大,其所需求的劳动力数量也就愈发众多。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几乎所有的矿主都被贪婪蒙蔽了双眼,变得冷酷无情。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以谋取更多暴利,他们所雇佣的矿工绝大多数竟然都是没有合法身份的“黑户”。正因如此,才致使《明史》中有关于明朝人口长期保持在六千余万这一现象的相关记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史前新纪元:最强玩家崛起

爱吃想吃的

港综:狼人系统助斑斓虎夺东星

星语轻尘

穿成刘彻和卫子夫的女儿怎么办

甘与子同梦

无灯夜话

半水先生

甩掉拜金女后,从此身边美女无数

映照世界

上方出马仙

上官游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