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壬戌科进士
朴学圣使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25章 壬戌科进士,朱由校:向天再借三百年,朴学圣使,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在这阳光明媚、春风送暖的四月初一,一场规模宏大且意义非凡的壬戌科殿试正式拉开帷幕。此次殿试备受瞩目,不仅因其选拔人才的重要性,更因考题乃是由当今圣上朱由校亲自命题,并经过内阁、礼部以及翰林院等一众饱学之士精心润色而成。
这份制策围绕着“文事武备”与“内修外攘”两大主题展开深入发问。所谓“文事武备”,其含义深远而广博,即在大力推行文化治理之时,切不可忽视军事准备之重要性。它深刻地阐明了文治与武备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紧密关系,也明确指出在处理错综复杂的外交事务之际,唯有拥有足够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坚实后盾,方能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及崇高地位不受侵犯。
与此同时,“内修外攘”之意亦不容忽视。它强调人们在潜心修炼自身内在心灵品质与道德修养的同时,还需鼓足勇气去直面来自外界的种种艰难险阻与严峻挑战。这种理念充分凸显了内外兼修对于个人成长乃至整个社会发展进步所具有的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
正式的考题犹如滔滔江水般洋洋洒洒,篇幅长达数千字!而这四百余名进士们给出的答案亦是精彩纷呈,各展所长。若不是科考制度自古以来便采用遮名之举,凭借真才实学与文采来获取功名这般相对公平的方式,恐怕朱由校都会忍不住想要将自己颇为看重的几位贤能之士直接置于前三名。
最终的结果并未令朱由校感到失望。此次科举的新科状元乃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文征明的曾孙——文震孟,其才华横溢,令人赞叹不已;榜眼则由傅冠夺得,他的文章亦是妙笔生花;探花之位归属陈仁锡,此人亦是满腹经纶。此外,二甲赐进士出身的第一名乃是卢象升等七十七人,他们皆是一时之选。至于三甲,共有三百二十九人获赐同进士出身。在三百多人中,不仅有像卢象升、方逢年、汪乔年、于志舒等日后声名远扬的名臣,还有诸如倪元璐这般书法造诣高深的大家。当真是人才辈出,济济一堂!
依照惯例,吏部在得知三甲名单后的第一时间里,便迅速地依据名次先后,安排他们分赴全国十七个省份担任知县一职。这些新晋官员们即将踏上各自的仕途征程,施展抱负,为国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这第二甲之中,名列前茅的前二十多位才子佳人皆受到朝廷的重用,被委以重任派遣至翰林院,旨在为这座汇聚天下英才的部门注入新的活力与智慧,从而进一步巩固和增强翰林院的实力及影响力。而紧随其后的那五十余名佼佼者,则分别被六部相中并招致麾下,获任六品主事一职或在各部观政,从此开始踏上各自的仕途征程。
至于此次科举考试中的前三甲,毋庸置疑地成为了当今天子朱由校的心腹之人。尽管此三位杰出之士身上均带有东林党的鲜明烙印,但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同时亦是出身于新军的政委。正因如此,与往昔那些金榜题名者不同,这三人并未循规蹈矩地被分配至翰林院担任修撰之职,而是出人意料地直接投身于重要的军机处。
然而需要明确的是,他们初入军机处时并非身居要职,仅仅是以“行走”之名在此处打杂跑腿。但正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种看似平凡无奇的工作安排实则蕴含深意。通过在军机处处理各类繁杂事务,他们得以全方位接触和了解王朝的军事战略部署、民政管理细节、财政收支状况以及天文历法观测等诸多领域的知识与技能,从而获得极为宝贵且全面的培养机会,为日后担当大任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百余进士在第一时间都有了各自的安排,其中唯独卢象升在考试结束之后月余,还没有任何安排,仿佛被所有人遗忘,任其独自在暖风中凌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