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徐光启与红薯
朴学圣使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0章 徐光启与红薯,朱由校:向天再借三百年,朴学圣使,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怒目视着闻声进来的太监,他下令给即将援辽的三千白杆兵补足粮饷,同时下旨呵斥沿途路经的各级官府。
阿西吧,居然如此怠慢为大明效命的军人,朱由校恨不能拿刀屠戮那些该死的官员。
朱由校的连番表现,可把秦家诸人感动的热泪盈眶,纷纷表示愿为大明效死。
见此,朱由校提出了心中构思良久的想法。
“夫人,朕想改革京营,但苦无精兵良将,能否借用贵子侄替朕效劳一段时间?”
“陛下圣明!微臣惶恐至极!臣的子侄们,皆乃我大明朝之忠实子民。能有机会为陛下您排忧解难,实乃他们此生最大的荣幸呐!微臣在此代表他们向陛下保证,纵是赴汤蹈火、粉身碎骨,亦绝无半点退缩之意,更万万不敢有丝毫推辞之举呀!”只见那秦良玉一脸肃穆,言语铿锵有力,落地有声,仿佛每一个字都蕴含着千钧之力。其目光坚定如炬,满怀着一片赤诚之心与忠勇之义。
“夫人之忠心,朕深感欣慰,那么就请夫人领兵暂住京营,待朕整理好练兵典籍,再与夫人相商。”
随后,朱由校就令人传膳,与秦良玉一家子共进了午餐。
不待午休,朱由校又接见了从天津赶来的徐光启,对于这个大中华第一个西化之人,朱由校是非常期待与其见面的,可以说,此人是最接近现代的明人。
看着自己面前侃侃而谈的徐光启,朱由校的笑脸完全是发自内心的。徐光启不光谈到了军事方面的知识,更是讲到了西历,西学。当谈到了意大利人艾儒略时,话头被朱由校打断。
“徐卿,朕闻西人善火器,此事是否有误?”朱由校好奇的问道。
“启禀陛下,来我大明朝的西人皆为教士,捷通文武,对行军打仗,军械制造均有精通之处。臣结识的艾儒略更是其中翘楚。”徐光启作答道。
“卿觉得如果朕将其召入京城,让其携带火铳火以及各种操作手,卿可传信与其,就说朕有笔大买卖要交给他。”朱由校眼珠子滋溜一转,心生一计。
“臣立马修书传信给他。”徐光启起身准备领命告退。
“此事不急,朕还有一事想找卿了解下,朕闻传言说卿在上海县试种了舶来品甘薯,是否有此事?”朱由校拦住了准备告退的徐光启,问出了自己最想问的问题。
此甘薯可是后世鼎鼎大名的番薯,俗称红薯,可是救国救命之大粮,满清之所以有‘康乾盛世’就靠这不起眼的食物,这也是朱由校想见徐光启的根本因由。
“启禀陛下,确有此事,臣自万历三十五年回乡丁忧时,在自家农场种植了舶来品甘薯,此甘薯乃福建商人陈振龙自吕宋岛带回的,且由此人在家乡试种了一番,才传到臣耳中,于是臣在家无事,就在自家农场耕种了一番。臣发现此物耐寒高产,是不可多得的神赐之物。”经过徐光启一番解释,朱由校才恍然大悟,原来番薯并不是从南美洲直接传入到国内的,而是商人陈振龙从菲律宾带回来的。如今的菲律宾正是西班牙人的殖民地,那这事就说得通了。
在朱由校的要求下,徐光启表示自己立马启程回上海,将甘薯种薯、薯根、薯藤带来京城。
朱由校高兴的舔了舔嘴唇,他有点怀念后世的烤红薯了。那滋味,那香气......不争气的朱由校口水直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