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民思想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29章 灭高丽,大谋谋天下,天民思想,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永徽六年(公元655年),长安城的暮春时节,柳絮纷飞如雪,而太极宫中却笼罩着一层凝重的气息。这座承载着大唐帝国中枢命脉的宫殿群,红墙黄瓦间暗流涌动,一场足以改变历史走向的权力风暴,正在幽深的宫室与巍峨的朝堂之间悄然酝酿。
此时的唐高宗李治,正值风华正茂却眉头深锁。自登基以来,这位年轻帝王始终被朝堂之上盘根错节的势力所困扰,而眼下后宫之中,一场关乎皇权根基的抉择更是让他寝食难安。王皇后出身太原王氏,自武德年间便与李唐皇室结下姻亲,其家族在关陇集团中地位尊崇。入宫十余载,她以端庄持重母仪后宫,将六宫诸事打理得井井有条,深得朝中老臣们的敬重。然而,命运的齿轮在遇见武昭仪后开始悄然转动。武氏十四岁入宫为才人,蛰伏数载后重获君心,其过人的胆识与聪慧,不仅在政务上能为李治分忧,更以炽热的情感填补了帝王内心的孤寂。随着时间推移,李治心中\"废王立武\"的念头愈发强烈,他深知,这场皇后之位的更迭,早已超越后宫争宠的范畴,成为重塑皇权、打破朝堂旧有格局的关键一战。
面对如此重大的决策,李治决定召集朝中核心人物共商此事。李积、长孙无忌、于志宁、褚遂良,这些先帝李世民留下的顾命大臣,不仅是辅佐朝政的肱骨,更是关陇集团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态度,将直接影响朝堂风向与帝国的未来走向。然而,当宣召的旨意传至李积府邸时,这位年逾花甲的开国名将却称病推辞。李积戎马一生,历经高祖、太宗两朝,曾率军平定窦建德、王世充,又在玄武门之变中为李世民立下汗马功劳,其威望与智慧在朝中无人能及。他的缺席,犹如一记重锤敲在李治心头,让本就忐忑的帝王更加焦虑不安。
与此同时,在得知商议\"废王立武\"之事后,褚遂良的反应最为激烈。这位以\"忠直\"闻名的老臣,手持笏板立于朝堂之上,言辞恳切却态度坚决:\"皇后出自名家,先朝所娶,先帝临崩,执陛下手以语臣曰:'朕佳儿佳妇,今以付卿。'且皇后未闻有过,岂可轻废!\"他引经据典,从礼制纲常到君臣大义,字字句句都在扞卫着传统秩序。褚遂良不仅是贞观年间的名臣,更是《唐律疏议》的主要编撰者之一,其在礼法领域的权威,使得他的反对意见在朝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满朝文武听闻此言,一时议论纷纷,支持与反对的声浪此起彼伏,朝堂之上陷入僵局。
面对褚遂良的据理力争,李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他深知,若强行废立,必将招致满朝非议,甚至可能引发朝局动荡;但若就此作罢,不仅皇权威严受损,更无法实现自己整顿朝纲的抱负。在这种两难境地中,李治的目光再次投向了称病在家的李积。这位历经百战的老将,不仅深谙政治博弈之道,更对皇权的困境有着深刻理解。于是,李治放下帝王的尊仪,亲自前往李积府邸,在幽静的书房中,他屏退左右,言辞恳切地向这位老臣吐露心声:\"朕欲立武昭仪为后,然褚遂良极力谏阻,卿意如何?\"
李积望着眼前这位略显憔悴的帝王,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他沉思良久,缓缓开口:\"此陛下家事,何必问外人?\"短短十余字,却如金石之音,瞬间点破了困局。这句话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暗藏深意:它既巧妙避开了直接表态的政治风险,又暗示李治应乾纲独断,彰显皇权至上。李治闻听此言,豁然开朗。他意识到,作为帝王,若事事受制于臣下,又何谈掌控天下?李积的这番表态,不仅为他卸下了心理包袱,更给予了他推行新政的底气。
得到李积的默许后,李治的态度陡然转变。他迅速采取行动,先是将坚决反对的褚遂良贬出长安,随后在显庆元年(公元656年)正月,正式下诏废王皇后为庶人,立武昭仪为皇后。这一决定,犹如巨石投入深潭,激起千层浪。朝中虽有部分大臣表示反对,但在皇权与李积等势力的支持下,反对声浪很快被平息。武则天登上皇后之位后,凭借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开始协助李治处理政务,逐步走上权力的巅峰。而李积因在关键时刻的表态,深得帝后信任,不仅继续执掌军权,更成为李治推行\"废王立武\"、打击关陇集团、加强皇权统治的重要臂膀。
\"废王立武\"事件,不仅改变了唐朝的后宫格局,更成为唐朝政治格局演变的重要分水岭。它标志着关陇集团对朝堂的长期控制开始松动,皇权得以进一步集中;而武则天从后宫走向朝堂,为她日后称帝埋下了伏笔。这场发生在永徽年间的宫廷变革,如同蝴蝶效应一般,深刻影响了此后数百年的中国历史走向,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显庆三年(658年),李积陪同李治前往东都洛阳的旅程。一路上,车马滚滚,舟船穿梭,两人并肩而行,商讨着国家大事。然而,舟车劳顿,岁月无情,李积不幸染上了疾病。消息传来,李治心急如焚,仿佛失去了左膀右臂。他立刻放下手头的政务,亲自来到李积的车驾旁进行慰问。
车驾内,李积躺在病榻之上,面容憔悴,但眼神中依然透着坚毅。李治看着他,满含关切之情,嘘寒问暖,轻声说道:“老将军,您这是怎么了?身体要紧啊!”
他嘱咐随行的太医要精心诊治,务必让李积早日康复,并让李积安心养病,不必为朝堂之事操心。李积感激涕零,心中暗想,能得如此君主,夫复何求?
麟德二年(665年),大唐的繁荣昌盛如日中天,李治决定东封泰山,以彰显天子之威。这一次,李积被任命为检校封禅使,随驾前行。泰山之行,浩浩荡荡,沿途百姓夹道欢迎,山河壮丽,尽收眼底。然而,当队伍行至滑州住宿时,李积的思绪不禁飘回了故乡。滑州,这片他从小生长的土地,如今又回到了他的眼前。李积的老家就在此处,他的童年在这里度过,他的亲人也在这里。他的姐姐命运坎坷,很早便守了寡,如今孤苦伶仃地住在李积的旧宅里。
武皇后听闻此事后,心中不禁感慨万千。她深知李氏家族的不易,李积为大唐立下赫赫战功,却从不居功自傲,他的家人也默默承受着生活的艰辛。于是,武皇后决定亲自前往李积姐姐的住所进行慰问。
她带着宫女和侍从,来到李积的旧宅。宅子虽然有些破旧,但依然能感受到往昔的温馨。武皇后走进屋内,看到李积的姐姐正坐在简陋的木椅上,面容憔悴,眼神中透着一丝忧伤。武皇后快步上前,拉着她的手,温柔地说道:“姐姐,您受苦了。”她仔细询问着李积姐姐的生活起居,每一句话都充满了关心与温暖。随后,她赐予李积姐姐一套华丽的衣服,并封她为东平郡君。这一举动,让李家上下感激涕零,他们纷纷跪下,感谢皇后的恩德。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人。就在泰山之行即将圆满结束时,李积却在一次骑马巡视时,不慎坠马伤了脚。消息传来,李治心急火燎,仿佛自己的心也被狠狠揪了一下。他立刻放下手头的事务,亲自前来探视。看到李积痛苦难忍的样子,李治心疼不已,他轻轻握住李积的手,说道:“老将军,您这是何苦呢?怎么这么不小心?”他当即把自己的御马赐给李积,以便他日后出行方便。这匹御马是李治最喜爱的坐骑,象征着至高无上的荣耀。李积看着这匹骏马,心中满是感激,他知道,这是李治对他的信任与关怀,更是大唐君臣情谊的见证。
乾封元年(666年),高丽的局势风云突变。高丽的权臣渊盖苏文病死,其子泉男生继掌国事。然而,泉男生的两个兄弟泉男建和泉男产,对泉男生的地位觊觎已久,他们趁渊盖苏文去世、高丽国内动荡之际,发起了政变。泉男建和泉男产联合起来,将泉男生驱逐出境,泉男生无奈之下,只得投奔唐朝。
泉男生来到长安,恳切地请求唐朝发兵相助,他希望能够借此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力。泉男生的请求引起了唐朝的高度重视,李治深知高丽局势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他明白,如果高丽陷入内乱,不仅会威胁到唐朝的边境安全,还可能被其他势力趁虚而入。因此,李治当机立断,决定出兵相助。
六月,李治迅速做出部署,先遣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辽东道安抚大使,右金吾卫将军庞同善、营州都督高侃为行军总管,以泉男生之子泉献诚为向导,一同进讨高丽。各路大军集结完毕,浩浩荡荡地奔赴高丽战场。唐军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士兵们士气高昂,决心为大唐的荣耀而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