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语话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13章 设备安装(上),民国的先生,星星语话,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启新阁火车站被十一月的骄阳烘烤得滚烫,却比往常更添几分沸腾。
身着工装的云南工业人挤在铁轨两侧,深灰色的人海里此起彼伏地涌动着藏蓝、卡其色的身影。
粗粝的手掌反复摩挲着安全帽,布满油污的脸庞上,期待的笑意将眼角的皱纹都撑得发亮。
钢轨延伸向远方,与天际线交汇成一道银灰色的细线。
不知谁喊了声“来了”,人群瞬间屏息凝神,无数道目光顺着铁轨汇聚成灼热的浪潮。这不仅是一趟普通的货运列车,承载的更是云南工业突破瓶颈的希望——那些跨越万里从德国引进的水泥精磨设备,即将叩开现代化生产的大门。
铁轨震颤从脚底传来时,人群爆发出压抑许久的欢呼,欢呼声里,藏着多少个日夜的焦灼等待,又饱含着多少振兴实业的壮志豪情。
苏俊立在蒸腾的热浪里,嘴角挂着一丝苦笑。
眼前这台庞然大物裹着防锈油纸,裸露的铸铁部件在日光下泛着冷硬的光——不过是台蒸汽机驱动的研磨机,可他却像盼着救命稻草般将它从万里之外迎回来。
指腹无意识摩挲着腰间扳手,金属的凉意渗入掌心,提醒着他云南腹地连合格钢材都难以自给的窘迫现实。
安南海防水泥厂的涨价函还揣在怀里,三张褶皱的信纸叠成巴掌大的方块,每道折痕都像刻在他心上的刀。
从每吨十五块银元涨到十八块,如今连按期供货都成了奢望。
远处工地传来夯土声,新修的公路蜿蜒向山峦深处,厂房钢架正在烈日下闪烁银芒,成片的工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这些热火朝天的建设图景,此刻却像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没有稳定的水泥供应,一切都将成为泡影。
“维伦。”
苏俊的手掌重重落在研磨机的铸铁外壳上,震得指节发麻,
“设备到了,接下来全看你们和德国技师的本事。”
他眯起眼睛望着天边翻涌的云层,嘴角终于扬起真切的笑意,“我倒要看看,咱们这台洋机器,多久能吐出第一桶云南人自己的水泥。”
彭维伦摘下沾着机油的皮质手套,爽朗的笑声混着蒸汽机的轰鸣:
“苏先生放宽心!您大喜那天,厂里准能飘出第一缕水泥粉尘。”
他指了指站台角落堆叠的柏木圆桶,深褐色的桶身泛着树脂光泽,“这些特制木桶早就备好了,就等着灌装咱们的‘云南灰’。”
这话却让苏俊心头猛地一颤。婚期渐近,莫雨薇整日穿梭在布庄与瓷器铺之间,连枕套上的鸳鸯戏水的刺绣都要亲自盯着,常抱怨“恨不得生出三头六臂”。相比之下,水泥厂从零开始的设备安装、调试,谈何容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