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俏丫鬟抱屈夭风流 美优伶斩情归水月
张一疯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77章 俏丫鬟抱屈夭风流 美优伶斩情归水月,【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张一疯,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芳官被王夫人视为“狐狸精”,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她容貌出众,且打扮得与众不同。她常将头发剃得溜光,只留头顶的一撮,用红绒绳扎起来,这种独特的装扮在王夫人眼中是“不成体统”的,认为她有勾引宝玉之嫌。其次,芳官性格活泼,与宝玉等人相处亲密无间。她和宝玉之间有许多互动,如在宝玉生日时,她和宝玉同榻而眠,这在封建礼教的规范下是不被允许的。王夫人认为她会带坏宝玉,影响宝玉的学业和前途。再者,芳官的伶人身份也让她成为王夫人眼中的异类。在封建社会,戏子地位低下,王夫人对这类人存在偏见,认为她们品行不端,会给贾府带来不良影响。
芳官选择出家,背后充满了无奈和对现实的反抗。在抄检大观园后,王夫人对丫鬟们进行了严厉的处置,芳官等唱戏的优伶首当其冲。她们被强行认领出去,面临着未知的命运。对于芳官来说,回到原来的生活或者被卖给他人,都不是她所愿意的。她在贾府虽然也遭受了一些委屈,但毕竟还有一定的自由和尊严。而一旦离开贾府,她将失去这些,重新陷入社会底层的苦难之中。因此,出家成为了她逃避现实的一种方式。
同时,出家也是芳官对现实的一种反抗。她不愿意屈服于王夫人的安排,不愿意被封建礼教所束缚。出家意味着她可以斩断尘世的情缘,摆脱封建等级制度的压迫。她选择与蕊官、藕官一起出家,前往水月庵,这是她们共同的选择,也是她们对命运的一种抗争。在庵堂中,她们可以相对自由地生活,不必再看别人的脸色行事。
然而,芳官的出家并不能真正改变她的命运。在封建社会,尼姑庵也并非是一片净土,依然受到封建礼教的影响。她虽然摆脱了贾府的束缚,但又陷入了另一种困境。她的倔强和叛逆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显得微不足道,她的出家只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是对现实的一种无力反抗。
芳官的故事是《红楼梦》悲剧主题的又一体现。她的倔强反抗和最终的无奈出家,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她的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悲惨遭遇,也让我们对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不公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3.宝玉:无力反抗的悲情公子
在《红楼梦》第七十七回中,宝玉经历了身边众多丫鬟命运的巨变,其情感变化和心理状态犹如汹涌的波涛,起伏不定,深刻展现出他在封建礼教和家族权威面前的无奈与悲痛。
当司棋被逐时,宝玉敏锐地预感到晴雯也将面临厄运。他匆忙赶回怡红院,却发现王夫人已先一步到来,晴雯最终还是被无情地撵出。这一事件让宝玉的内心充满了恐惧和担忧。他深知晴雯的清白,也明白她是被冤枉的,但在王夫人的权威面前,他却无能为力。他对袭人等人未被牵连感到怀疑,一度认为是袭人从中使坏,这反映出他在极度焦虑下的敏感和多疑。他的这种怀疑并非毫无道理,在贾府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每个人都可能为了自身利益而不择手段。而宝玉对晴雯的深厚感情,使他无法接受晴雯被冤枉的事实,他渴望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哪怕这个解释可能会伤害到身边的人。
宝玉对晴雯的牵挂之情在他去探望晴雯的情节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挂念着生病的晴雯,在答应给看门婆子钱后,终于得以见到晴雯。两人见面时,悲从中来,晴雯将自己精心养护的两根长指甲铰下留给宝玉,宝玉则把自己的衣服给了晴雯作为交换。这一细节展现出他们之间超越主仆的深厚情谊。宝玉深知这可能是他们的最后一面,他的内心充满了不舍和悲痛。他想要留住晴雯,想要保护她,但在封建礼教和家族权威的重压下,他的力量显得如此渺小。他只能默默地接受这一切,将痛苦深埋在心底。
回到怡红院后,宝玉夜里做梦,梦到晴雯前来告别。这个梦境是他内心深处情感的真实写照。在梦中,他与晴雯的交流充满了温情和不舍,而当他惊醒后忙说晴雯死了,这表明他在潜意识里已经预感到晴雯的命运。这个梦境让他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失去晴雯的痛苦,也让他对封建礼教和家族权威的不满达到了顶点。他在梦中或许试图挽留晴雯,或许想要改变这一切,但当他醒来,面对的依然是残酷的现实。
除了晴雯,芳官等优伶的出家也让宝玉感到无比的无奈和悲痛。芳官、蕊官、藕官等唱戏的优伶,在抄检大观园后被强行认领出去,最终选择出家。宝玉与她们相处融洽,她们的活泼和率真给他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乐趣。然而,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她们不得不选择出家来逃避现实。宝玉看着身边的这些女孩一个个离他而去,他的内心充满了孤独和无助。他想要为她们做点什么,但却无能为力。他无法改变封建礼教的规则,也无法违背家族的权威。
在封建礼教和家族权威面前,宝玉的无力反抗表现得十分明显。他虽然对身边丫鬟们的命运充满同情和不满,但却无法采取有效的行动来改变她们的命运。他的言行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他不能违背王夫人的意愿,也不能挑战家族的权威。他只能在内心深处默默地反抗,用自己的情感和梦境来表达对封建礼教的不满。他的这种无力反抗,反映出封建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在那个时代,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无法与强大的封建势力相抗衡。
宝玉在本回中的情感变化和心理状态,深刻地展现了他在封建礼教和家族权威面前的无奈和悲痛。他对晴雯、芳官等丫鬟命运的关注和同情,体现了他善良和重情重义的一面。然而,他的无力反抗也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他的故事是《红楼梦》悲剧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我们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四、本回体现的封建社会文化与制度
1.封建家长制下的子女教育
在《红楼梦》第七十七回中,王夫人对宝玉的教育方式以及整顿怡红院丫鬟的行为,深刻反映了封建家长制下的子女教育特点,同时也对宝玉的成长和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夫人对宝玉的教育方式深受封建礼教的影响。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封建家长制强调长辈对晚辈的绝对权威,子女必须遵循长辈的意愿和教导。王夫人作为宝玉的母亲,肩负着培养宝玉成为家族栋梁的重任。她认为宝玉应该走仕途经济之路,通过科举考试获取功名,以光宗耀祖。因此,她对宝玉的言行举止、学习情况都极为关注,不允许他有任何偏离封建正统观念的行为。
王夫人整顿怡红院丫鬟的行为背后,有着明确的动机和目的。首先,她认为宝玉身边的丫鬟会对他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她看来,晴雯、芳官等丫鬟风流灵巧、性格活泼,容易带坏宝玉,使他沉迷于儿女情长,荒废学业。例如,王夫人听信王善保家的挑唆,认为晴雯是勾引宝玉的“狐狸精”,将她从怡红院撵出。她觉得只有将这些“不良”影响清除,才能让宝玉专心于学业,走上正道。其次,王夫人整顿怡红院丫鬟也是为了维护贾府的封建秩序和家族利益。在封建家族中,主仆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丫鬟必须绝对服从主子的命令。王夫人通过整顿丫鬟,加强对宝玉身边人的控制,以确保宝玉的行为符合家族的规范和利益。
然而,王夫人的这种教育方式对宝玉的成长和心理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从成长方面来看,宝玉本就对仕途经济不感兴趣,他更注重情感和精神上的追求。王夫人强行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期望强加给宝玉,使他感到压抑和束缚。他无法自由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只能在封建礼教的框架内生活。这种教育方式阻碍了宝玉的个性发展,使他难以实现自我价值。
在心理方面,王夫人的行为让宝玉感到痛苦和无奈。他深知晴雯、芳官等丫鬟的清白,也明白她们是被冤枉的,但在王夫人的权威面前,他却无能为力。他对王夫人的做法感到不满和愤怒,但又不敢公然反抗。这种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使宝玉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他开始对封建礼教和家族权威产生怀疑,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
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来看,王夫人的教育方式是封建家长制的典型体现。在封建社会,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往往以维护家族利益和社会秩序为出发点,忽视了子女的个性和需求。这种教育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维护封建统治,但却压抑了人性的发展,导致了许多悲剧的发生。
王夫人对宝玉的教育方式以及整顿怡红院丫鬟的行为,是封建家长制下子女教育的一个缩影。它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礼教观念对子女成长和心理的影响。通过对这一情节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以及人性在封建压迫下的挣扎和反抗。
2.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与丫鬟命运
《红楼梦》第七十七回中,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如同一张大网,将丫鬟们紧紧束缚,深刻影响着她们的身份地位、与主子的关系,进而决定了她们的悲惨命运。
从身份地位来看,丫鬟们处于封建社会的底层。她们没有独立的人格和自由,只是主子的附属品。以晴雯为例,她虽然在怡红院地位相对较高,且风流灵巧、心比天高,但本质上仍是宝玉的丫鬟。她的命运完全掌握在主子手中,王夫人仅凭王善保家的挑唆,就认定她是勾引宝玉的“狐狸精”,将她无情地撵出贾府。晴雯含冤受屈,却毫无反抗之力,只能在贫病交加中悲惨死去。这充分体现了丫鬟们身份的卑微和地位的低下,她们的生死荣辱全凭主子的一念之间。
芳官等唱戏的优伶出身的丫鬟,地位更为低下。在封建社会,戏子被视为下九流,受到人们的歧视。芳官进入贾府后,尽管努力融入这个环境,但她的伶人身份始终是她的“原罪”。王夫人对她们充满偏见,认为她们品行不端,会带坏宝玉。在抄检大观园后,王夫人毫不留情地将她们强行认领出去,最终她们只能选择出家来逃避现实。这表明丫鬟们的出身决定了她们在等级制度中的低贱地位,无论她们如何努力,都难以摆脱这种命运的枷锁。
丫鬟们与主子之间的关系是绝对的主仆关系,主子拥有绝对的权威,丫鬟必须无条件服从。司棋与潘又安的私情被发现后,王夫人果断决定将她逐出贾府。迎春作为司棋的主子,虽然心中难过,但性格软弱的她无法改变司棋的命运,只能无奈接受。这体现了在封建等级制度下,主子对丫鬟的生杀予夺大权,丫鬟们没有任何反抗的余地。
蕙香(四儿)与宝玉同一天生日,被认为有“同日生日就是夫妻”的嫌疑,也被赶出配人。这一事件反映出丫鬟们在与主子的相处中,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稍有不慎就可能触犯主子的忌讳,从而遭受严厉的惩罚。她们与主子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地位差距,这种差距使得丫鬟们在主子面前战战兢兢,不敢有丝毫的越轨行为。
这种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决定了丫鬟们的悲惨命运。她们无法掌控自己的人生,只能任由命运摆布。晴雯的风流灵巧、芳官的倔强叛逆,在等级制度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她们的反抗和挣扎只会换来更严厉的惩罚,最终只能以悲剧收场。
在《红楼梦》第七十七回中,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通过丫鬟们的身份地位、与主子的关系等方面得到了充分体现。这种等级制度如同一个无形的牢笼,将丫鬟们困在其中,使她们的命运充满了无奈和悲哀。它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以及人性在封建压迫下的扭曲和挣扎。
五、艺术手法与美学价值
1.象征手法的运用
在《红楼梦》第七十七回中,象征手法的运用极为精妙,宛如一幅细腻的工笔画,生动地勾勒出人物形象,深刻地表达了主题思想,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充满隐喻和暗示的艺术世界。
人参在本回中象征着家族的生命力。凤姐生病需要上等人参配药,然而偌大的贾府却难以寻觅到像样的人参。贾母处虽有一大包人参,但因存放时间过长,早已成了朽糟烂木,失去了药性。这一细节暗示着贾府的家族生命力已经逐渐衰退。曾经的贾府,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经济富足,物资储备充足。但如今,人参的匮乏反映出贾府经济的捉襟见肘,家族的财富在不断流失。人参从有到无、从有效到失效的过程,与贾府由盛转衰的命运紧密相连,象征着贾府如同那失去药性的人参,徒有其表,内部的衰败已无法掩盖。
晴雯象征着美好与纯洁。她容貌出众,眉眼儿像林黛玉,模样标致,针线活更是无人能及。在“勇晴雯病补雀金裘”中,她拖着病体连夜将宝玉烧坏的雀金裘补好,展现出她的心灵手巧和忠诚。然而,她的美好与纯洁却不被封建礼教所容。王夫人听信王善保家的挑唆,认定她是勾引宝玉的“狐狸精”,将她从怡红院撵出。晴雯含冤受屈,最终悲惨死去。她的命运象征着美好事物在封建社会的摧残下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美好人性的赞美。
芳官等优伶象征着自由和反抗。她们本是唱戏的优伶,性格活泼、率真,进入贾府后依然保留着这种个性。在蔷薇硝事件中,芳官面对赵姨娘的无理取闹,毫不畏惧,跳起来便与她对质,展现出她的倔强和反抗精神。然而,在封建等级制度的压迫下,她们的自由和反抗只能以出家的方式来实现。她们选择斩断尘世情缘,前往水月庵,这象征着她们对封建礼教的逃避和反抗,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人性解放的向往。
象征手法的运用对主题表达和人物塑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象征手法,作者将抽象的主题思想具象化,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同时,象征手法也丰富了人物形象,使人物更加立体、生动。在本回中,人参、晴雯、芳官等象征物的运用,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以及人性在封建压迫下的挣扎和反抗,使《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更加深刻、内涵更加丰富。
2.悲剧美学的呈现
《红楼梦》第七十七回呈现出了极高的悲剧美学价值,通过晴雯、芳官等人物的悲剧命运,深刻展现了封建社会的残酷与不公,同时也凸显了人性的光辉与伟大。
鲁迅曾言:“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本回中,晴雯的命运便是这一论述的生动写照。晴雯风流灵巧、心比天高,她的美好品质和出众才华无疑是有价值的。然而,在封建社会的大环境下,她却成为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王夫人听信谗言,将她视为勾引宝玉的“狐狸精”,无情地将她撵出贾府。晴雯含冤受屈,最终在贫病交加中悲惨死去。她的悲剧命运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残酷与不公,在封建家长制的权威下,一个无辜的生命就这样被轻易地摧毁。但即便身处绝境,晴雯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尊严和骄傲,她将精心养护的长指甲铰下留给宝玉,这一行为展现出她对爱情的忠贞和对命运的不屈,体现了人性的光辉。
芳官等优伶的命运同样令人唏嘘。她们本是唱戏的优伶,性格活泼、率真,充满了对自由的向往。然而,在封建等级制度的压迫下,她们的自由和尊严被无情践踏。王夫人对她们充满偏见,将她们视为“狐狸精”,强行将她们认领出去。为了反抗这种不公的命运,芳官、蕊官、藕官选择出家,斩断尘世情缘。她们的出家虽然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但也体现了她们对封建礼教的反抗精神。这种反抗精神在黑暗的封建社会中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人性的伟大。
本回通过这些人物的悲剧命运,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人性的挣扎。在封建社会的重压下,人们的命运往往不由自己掌控,美好的事物总是容易被毁灭。然而,正是在这种悲剧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和伟大。晴雯、芳官等人物在面对命运的不公时,没有选择屈服,而是勇敢地抗争,这种精神令人敬佩。
《红楼梦》第七十七回所呈现的悲剧美学价值,不仅让我们对封建社会的残酷和不公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和力量。它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追求自由和平等,同时也让我们对人性的光辉充满了希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