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 迁都之议
家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23章 迁都之议,三国:刘备前脚刚走,我就来青州,家云,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这天,陈炎突然收到在酸枣的沮授上的文书,建议他更换治所,把治所从济南东平陵迁移到魏郡邺城。这建议倒是让陈炎一愣,莫非沮授是冀州人,就希望他迁移治所到邺城?不过,他深知沮授的为人,应该不至于有这种想法,他连忙打开沮授的表,阅读了起来。
沮授认为,治所就相当于一个国家的国都,挑选一个恰当的国都,对国家而言,至关重要。国都的选择,要考虑到地形地貌、水源和道路情况、人口聚集情况及防御能力等各方面。
邺城位于冀州富庶之地,其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适合耕种,且道路情况良好。邺城比邻漳水、白沟、滏水等河流,距离黄河也不远,水源丰富,又是冀州乃至整个大汉人口最聚集的地方之一,光魏郡就超过十万户,人口有五六十万人,而邺城及周边乡村人口超过十万。
在防御上,邺城周边都有屏障,西边是太行山脉,与并州隔绝,南面以黄河为屏障,挡曹操北上,北面乃是赵国,南北都是山脉众多,东面虽是平坦,但邺城在冀州最西面,是冀州腹地,敌军若是从东攻来,道路遥远。这点陈炎倒是深有体会。他从济南出兵到邺城,走陆路全程七八百里路,至少需要花半个月时间。
走水路还好,只需两三天时间就能到达酸枣,再走五六天时间的陆路,前后不到十天,就能兵临邺城。只是,这走水路的方法是他所创,需要大量大舡或斗舰这样的战船来支持,否则是不可能做到的。
与邺城相比,东平陵前面几点还好说。东平陵地势平坦,水脉众多,位于黄河流域,土地肥沃,又经陈炎治理了这么些年,人口也越来越多。只是,东平陵整体底蕴稍稍不如邺城而已。
最大的问题是,东平陵在防御能力上就远不如邺城。东平陵四周,东南方向有泰山阻隔,可为屏障,但泰山连绵只有四五百里,与太行山山脉不能相比,可以从徐州琅琊一带绕过去。
北面是黄河,于冬季之时会结冰,敌军可以直接踏冰过河。同样是黄河,济南段黄河和河南河内段黄河地势又不大一样。济南段黄河两岸都是平坦地势,可踏冰的地方多,难挡北方的敌军。河南河内段黄河两岸多山脉,河岸大多都是悬崖峭壁,就算冬季结冰,也得挑地方才能过河,要比济南段渡河更困难。
东平陵的东面,都是平坦之地。好在比邻大海,在这个时代,海上基本上没有敌人。当然,这话不是绝对,公孙度多年前就曾率军坐船渡海攻略过东莱。另外,一旦北海、东莱有叛军,也可能很快就能打到东平陵来,让陈炎没有足够的反应时间。
东平陵的南面,是和青州一样地势平坦的徐州。一旦徐州有强敌,可以长驱直入,进犯青州。好在,徐州战乱多年,各方面已是远不如青州,因多种原因,曹操在徐州也无法积蓄力量,大规模北上进犯青州。最多只能小打小闹,就像李典攻打莒城一样。
综合各方面来考虑,作为治所,邺城确实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比东平陵要好上不少。在历史上,邺城曾是几个朝代的都城,而东平陵与都城挨不上边,也是这个道理。
一番考虑之下,陈炎还真有些心动了。
士兵走了进来:“报将军,张合将军和郭嘉先生到了邺城,请求见将军。”
“哦,原来是儁乂和奉孝到了,快快请他们进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