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北宋:三苏
花枝瘦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3章 北宋:三苏,历史盘点:始皇陛下赢麻了,花枝瘦,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唐宋八大家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苏洵与其子苏轼、苏辙更是备受瞩目,他们被合称为“三苏”,一同闪耀于文学的长河之中。
而这苏氏一门的辉煌成就并非凭空而来,他们乃是唐朝文章四友之一苏味道的后世子孙,可谓家学渊源深厚。
苏洵,生于公元 1009 年,卒于公元 1066 年,字明允,自号老泉。
在年少之时,他生性洒脱不羁,对读书一事并无太多兴趣,反而钟情于四处游历,广览世间万象。
然而,时光荏苒,当苏洵二十七岁之际,仿佛突然间领悟到了知识的重要性,于是毅然决然地发奋图强,开始刻苦攻读诗书典籍。
可惜命运弄人,尽管他勤奋努力,但在接连参加科举考试时都未能金榜题名。面对多次的挫折与失败,苏洵并未气馁消沉,而是选择紧闭家门,潜心钻研六经百家之学说。
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沉淀和不懈探索,他终于形成了独特的文风——古朴高峻、笔力雄健,犹如高山巍峨耸立,令人仰止。
嘉佑元年(公元 1056 年),对于苏洵来说无疑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年份。
这一年,他带着长子苏轼和次子苏辙踏上了前往京城之路,并将自己精心撰写的文章呈献给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
欧阳修展卷一读,不禁为之惊叹赞赏,对苏洵的才华给予了极高评价。
自此之后,苏洵之名迅速传播开来,其文章如同一股清流注入文坛,引得众多学者竞相争相传阅,并纷纷效仿其古朴、纵横且峻峭的文风。
苏洵的文章深受着战国时期纵横家思想的浸润和熏陶,尤其在论辩方面表现得尤为卓越。
就拿他那篇脍炙人口的《六国论》来说吧,开篇伊始便犹如洪钟大吕一般,振聋发聩地抛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观点: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
这一论断犹如一道闪电划破夜空,瞬间吸引住了读者们的目光,并让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作者究竟会如何对此展开论述。
接下来,苏洵紧紧围绕着这个核心论点,有条不紊地展开了一场严密而又精彩绝伦的论证之旅。
他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假设等修辞手法,将六国赂秦所带来的种种危害剖析得入木三分。
从各国之间实力的此消彼长,到外交策略的得失成败;从历史事件的前车之鉴,到现实局势的严峻挑战,苏洵都能信手拈来,游刃有余地加以阐述和分析。
这种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论证方式不仅体现了他高超的思维能力和逻辑素养,更使得整篇文章犹如一座巍峨耸立的大厦,根基稳固,结构严谨。
在语言表达上,苏洵更是展现出了非凡的造诣。他的文字古朴而凝练,用词精准且恰到好处,没有丝毫的冗余和拖沓之感。
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仿佛经过千锤百炼般精雕细琢而成,既能够用最简洁明了的方式传达出深邃的思想内涵,又能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浑然天成的美感。
而且啊,他那行云流水般的行文当中仿佛蕴藏着一股能够摧毁一切、排山倒海般的强大气势!
每一个字眼,每一处段落之间,都好似充盈着一种犹如广袤无垠的天地那般雄浑壮阔的力量之感。
当人们阅读起他所撰写的文字时,那种感觉便如同目睹了滚滚长江之水以雷霆万钧之势汹涌澎湃地奔腾而来,一路浩浩荡荡、势不可挡,那磅礴的水浪携带着无尽的能量与激情,一路呼啸着向下游狂奔而去。
这股力量不仅能够轻易地冲破一切阻碍,更能深深地撞击到读者们的内心深处,给他们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极其强烈的心灵震撼和巨大冲击。
后来,经过他人的大力举荐,才华横溢的苏洵终于得到了一展身手的机会,被朝廷委以重任,任命其为秘书省校书郎一职。
在此期间,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编纂礼书的工作当中,凭借着自己深厚的学识和卓越的才华,历经无数个日夜的辛勤耕耘,最终成功地完成了这部具有重要意义的着作——《太常因革礼》。
该书共计有整整一百卷之多,详细记载了各种礼仪制度的沿革变迁以及相关的文化内涵,对于研究古代礼仪文化有着极高的价值。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英宗治平三年(公元 1066 年),正当苏洵的事业如日中天之时,无情的病魔却突然向他袭来,最终导致他不幸病逝于京城,终年五十七岁。
噩耗传来,众人皆为之悲痛不已。为了表彰苏洵一生对文学和学术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朝廷特地追赠苏洵为光禄寺丞,以示对这位文坛巨匠的敬重和缅怀之情。
苏轼,这位生于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于公元 1037 年降临世间,卒于 1101 年,享年六十四岁。其生命轨迹犹如一颗璀璨流星划过历史的天空。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出生在一个充满浓厚文化氛围的家庭之中。自小,他便沉浸在书香墨韵里,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文化熏陶,这无疑为他日后展现出惊人的才华奠定了坚实基础。
嘉佑二年,即 1057 年,对于苏轼来说,可谓是人生中的一大重要转折点。那一年,苏轼与其弟苏辙一同参加科举考试,并双双进士及第。
当时担任主考官的欧阳修,在读到苏轼的文章时,不禁拍案叫绝,对其文采赞赏有加。
然而,苏轼的仕途之路却并非一帆风顺。由于他坚决反对王安石推行的变法举措,不惜直言进谏,最终自请离开京城,外放为官。
此后,他辗转多地,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以及湖州等地任职。尽管身处他乡,但苏轼始终心系百姓,每到一地,都积极关注民生疾苦。
他大力兴修水利工程,致力于改善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造福一方民众。其卓越的政绩有目共睹,深受百姓爱戴。
元丰二年,也就是 1079 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降临到苏轼身上——“乌台诗案”爆发。苏轼因此被捕入狱,遭受了牢狱之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